韦娜 官方网站 +收藏:http://weina.orgcc.com

实名认证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韦娜与千年古墓壁画“对话”
2016-05-24    浏览(417)    作者:汪一飞    来源:韦娜 官方网站

当韦娜在电话里听到冯老一声“书看到了,非常好!”的时候,眼睛湿润了,心头涌上一阵强烈的感动。

    那是祖国55岁华诞的喜庆日子,韦娜的学术专著《洛阳汉墓壁画艺术》刚刚出版,她就给北京的冯其庸老前辈寄去一本。电话里熟悉的声音,使她想起了第一次和冯老见面的情景:

1989年,在河南商丘召开的一次中国汉画研究会年会上,34岁的韦娜把自己3年来临摹的一些洛阳古墓壁画作品送给冯其庸会长观看。冯老边看边称赞她画得极为传神,说:“你真幸运,你能有机会面对两千年前的古人作品,能从事这项工作,很好,真该好好珍惜。洛阳古墓多,得天独厚啊!”是的,洛阳是两汉的陪都与国都,故堪称华夏文明瑰宝的壁画墓较为集中,占全国已发现的两汉壁画墓总数的40%,冯老讲起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一蹲十几年的执著劲儿,给韦娜以强烈震动。她想起1986年刚接触这项工作之时的畏难情绪,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。

 

    古墓壁画临摹第一课

    那年她刚到筹建中的洛阳古墓博物馆。馆长黄明兰把搬迁和临摹古墓壁画的任务交给了她。第一次去金谷园村的新莽时期壁画墓发掘工地时,只见一米直径的竖井上,立着三根木头搭成的支架,外加一根粗麻绳、一个箩筐。“就这样下去啊?” 面对黑洞洞的竖井,韦娜心生恐惧,面有惧色。黄馆长说:“我先下。”他跨进箩筐,几个民工拽住绳子慢慢把筐子放下去,不一会,传来下到井底的黄馆长声音:“没事,你下来吧。”韦娜的心咚咚直跳,看民工把筐子提上来,她只得学着黄馆长的样子,下到了十几米深的井下。

    发掘于1978年的这座古墓,尸骨、随葬品早已清理干净,但里面空气污浊,地面泥泞,昏暗的墓穴显得阴森森的。四周墓壁上画满了奇形怪状的云纹图样、动物和一幅幅人面蛇身、人面鸟身之类的画面,这一下把个娇弱的韦娜吓得胆战心惊,她感觉此刻自己已被包围在阴森恐怖的墓穴中,压抑得很。黄馆长让她换上长统胶鞋,穿起工作服,支上画板,并给她讲述壁画的内容,此时的韦娜才慢慢定下心来,她发现这座墓上圆下方,像个蒙古包,结构奇特别致。墓室的穹隆顶上绘有天体流云、日月星辰,主室两壁有16幅彩画,古朴严谨,气势宏大,整个墓室鲜艳夺目,富丽堂皇。韦娜细细一看,一下子惊呆了!一个画家当然能看出这些壁画的艺术价值,虽然刚开始时她对这里的恶劣环境不适应,但此刻她已渐渐被壁画的艺术魅力所征服。韦娜就这样上了古墓壁画临摹的第一课,此后她便很好地把这项工作坚持下来了。临摹顶上的画,最是费劲,仰面看,低头画,一天下来总是弄得灰头土脸,脖酸眼疼。这个墓的临摹绘制花了她一个月的时间才全部干完。就这样,从两汉到北宋的22座典型墓葬,它们被搬迁复原到古墓博物馆内,其中所有的墓室壁画都由韦娜临摹并做了资料,出色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。

 

    与画面人物心灵交流

    临摹不是简单的模仿,而是忠于原作的神形兼备、惟妙惟肖的描绘,没有绘画艺术功底,没有对壁画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研究,很难临摹出上品的摹本。所以,对古墓壁画的临摹,不仅需要艺术才华,更需要忠于原作及保持现状的科学态度和历史责任感。临摹工作既是艺术,更是科学。对这个道理,韦娜在实践中逐步加深了认识,以至心领神会,烂熟于胸。她说:“我每日伫立在古墓壁画前,默默地和画面上的一个个人物进行心灵交流,聆听他们的语言,欣赏他们的动作,思绪往往完全融入画面的场景中去,以致于经常达到寝食难安、物我两忘的地步。”从1986年到1999 年,她在古墓博物馆里日日以画为伴,面对一幅幅壁画真迹,徜徉其间难以自拔,常深陷于冥思苦索之中,她不仅读懂了古人的丰富想象力和绘画艺术,更为古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而感动。十几年中,她被这种感动所驱使,共临摹古墓壁画及陶器图案、纹样百余幅,并对自己的摹本客观地审视,凡不完美处则坚决推倒重来。

    在偃师杏园村东汉壁画墓里,一幅长12米、宽0.6米的壁画上,画了9乘车,50匹奔马,70个人物,表现墓主生前出行的宏大威赫场面。人物和奔马描绘得形神兼备,极富动感和质感,给观者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。在这幅被公认为汉代壁画极佳作品面前,开始韦娜觉得无从下手,拿不下来,看那马的背,马的腿,都是一挥而就,而自己总是一挥而不就,一点点临,往往失去了原作的大气。她反复观审,伫立长思,体察画面的涵义,揣摩画工的笔法,与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,慢慢地她读懂了,读透了,感动了,共鸣了,然后再下笔临摹,终于很好地保持了画作的风貌。现在我们在洛阳古墓博物馆杏园壁画墓中看到的车马出行图,就是韦娜临摹的佳作。在《洛阳汉墓壁画艺术》一书里,作者选用的131幅临摹作品中,有44幅取自这幅车马出行图。在洛阳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30多年的研究员叶万松先生,评介韦娜的摹本“能客观反映壁画内容,忠实表现壁画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手法”。作为考古学家的他,为韦娜能用画笔客观忠实地记录、保存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充满感激之情。

 

    有汉墓壁画之地都有她的足迹

    1993年在河南南阳召开的汉画像石()国际学术讨论会上,韦娜的论文《试论洛阳地区汉墓壁画的题材与风格》得到了中外学者的一致好评,时任中国汉画研究会会长的冯其庸称它是“很好的一篇论文”,并在总结会上给予很高的评价。韦娜自知理论功底较浅,平日总是有些战战兢兢,这次专家们的高度肯定,自然使她深受鼓舞!她的这些成就,得来也实属不易。平日对学术研究持严肃态度的她,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汉墓壁画艺术,不辞劳苦,足迹遍及大河上下、长城内外,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的汉墓壁画前都留有她虔诚的脚印。在论文《洛阳汉墓壁画艺术》中,她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洛阳地区汉墓壁画所反映的题材内容,在艺术风格和技巧方面,她总结归纳出“五种技法”,并逐项详加论述。《洛阳汉墓壁画艺术》一书既有论述文字,又有壁画摹本,文图并茂,珠联璧合,具有论著与画册并体合集的美术考古特色。致力于中原美术考古研究逾30载的郑州大学美术系教授、研究员宫大中先生说:“韦娜的这部力著,向世人展示了中原美术考古在洛阳地区汉墓壁画研究上的成就,是一颗闪光的明珠。”

    冯其庸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韦娜对汉墓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工作,因为他认为,汉画是中国画的奠基阶段,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。要研究中国画的历史,研究汉画是首要的一课。几十年来,我们一直苦于缺少这方面的资料,也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。所以他说:“韦娜同志的这部专著出版,正好解决了这方面的急需。”成书后,冯老欣然为该书题写书名,并作序文。他在序文里抨击了现在有些人“瞧不起祖国的优秀传统,而对着外来的并不高明的东西顶礼膜拜,是一种罪过,是忘记了祖宗,是数典忘祖。现在是呼唤传统回归的时候了。当然我这里不仅是指汉画的回归,而是指整个传统中国画和传统文化艺术的回归!”年近耄耋之年的冯其庸激情写道:“韦娜的这本书出版,我把它看作是一声传统回归的呼唤,看作是一曲爱国主义的高歌!” 


标签:

^_^ 人喜欢

关注TA

给TA留言

扫描二维码进入
手机官方网站